1993年的台灣,那是個看電影前還要唱國歌的年代,西門町紅樓劇(ju)場仍是放映電影(ying)的戲院。在傳統文化孕育下成長的侯孝賢,帶著《戲夢人生(sheng)》赴日宣傳;深受西方現代文化薰陶的楊德昌,則在台北拍攝著《獨立時代(dai)》。兩位風格迥異(yi)的導演,卻有著共同的使命——以電影,留下(xia)屬於台灣的樣貌。      從歷史觀點(dian)切入,探討台灣因戰爭殖民所帶來的複雜文化結構,貼近日常的視角,記錄兩位台灣電影巨擘,如何用各自的鏡頭語言,在《悲情城市》、《牯嶺街(jie)少年殺人事件》中,拍出台灣鄉村與都會的過去及現在。從中美建交、廟口露天電影院等(deng)活動中,爬(pa)梳政治對電影的影響,以及電影形式存在的各種(zhong)可能。日本影帝柄本(ben)明擔任片中旁白,片長僅47分鐘卻彌足珍貴。      「拍攝這部紀錄片,對我後(hou)來走上電影(ying)之路,是一個非常、非常大的轉捩(lie)點。」——是枝裕和

猜你喜欢

Copyright © 2008-2025

统计代码